通榆一中middot校园文学归
2022/5/27 来源:不详北京治手足癣的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8844.html
归来
高一十二班
董彦兵
一
他太累了,不知不觉,在沉思中入睡。
他做了个梦。
在梦里,他回到了二十年前。大概是因为,“归来”这个词始终使他魂牵梦绕,才使那时的他,第一次踏上了追寻归宿的这条路。
二十年前的他,风华正茂。可记忆深处那么美好的回忆,都使他对当时一成不变而又空泛的生活感到厌腻。年轻时下乡进行再教育,再多的苦和累,都在被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的科尔沁所撼动时,变得不值一提,烟消云散。他想,那时能来到科尔沁,实在是无上的幸运。所以他决定要回去了,让他心心念念的大自然来沉淀自己。他那时一定觉得追寻最本真的一隅,才是自己的归宿。
当他终于辗转回到这里时,满腔热血却迅速降温。他不但没有沉淀,反而另起波澜。因为他找不到梦里的那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扔在他眼前的一切,是毫无生气的黄沙和贫瘠的盐碱地。科尔沁失去了她最华丽的外表,面对着这位疲惫的老友,他几乎流泪了,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将永远不能体会生命的意义。他从未感到过那种痛苦,没有人想过在摄取的同时该如何修复保护她。每个人都在因为年复一年的沙尘暴而不断地咒骂,却没有人想过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他们只觉得,耕地的面积越大种的粮食就越多;羊吃的草越多就长得越壮实。而越来越多的得不偿失,却在最关键的时候,被人们忽略了。这一切,他都看在了眼里。
他陷入了矛盾和困惑。无助,无奈,一齐涌上心头。有多少彻夜未眠的夜,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这之后,他始终疑问着的事情,已经在他的心里,有了最为坚定的答案,那就是“归来”。
先让自己归来,然后让科尔沁草原归来。
吉林省通榆县同发畜牧场泪洒沙地科尔沁大漠那片惊世新绿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摘自十八大三中全会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民生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解读十八大报告时如是说
一直向西,在吉林省西部最后一个小村庄——通榆县同发乡新合屯,就是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科尔沁沙地。自年5月起,中国民间自费治沙第一人万平,来到科尔沁沙地(吉林)生态示范区(下称示范区)治沙,被人称为“傻子”、“疯子”、“狂人”、“精神病”……那么,当年他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不毛之地自费治沙?他真是个“傻子”、“疯子”吗?
年新年前后的几天中,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为什么数度流泪,伤心至极时竟哽咽难语?面对这位60岁老人的眼泪与笑容,谁会无动于衷?
……
感恩泪
治沙义举只为乡亲
年12月30日下午,万平赶回通榆县城示范区办事处开会,是他的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示范区的年工作通报会、研究部署年度的工作,会议的参加人只有万平和协会核心团队的4个志愿者。会小议题却不小:示范区沙地深入治理、环保教育日程安排、公益网店运行情况,和新一年示范区有机农业种植养殖规划……会议气氛轻松,时有欢声笑语。
张欢、严洁、万晓白和董洪波,是协会核心团队人物。万晓白,就是万平的女儿,年6月16日示范区设立时,她就是见证人之一,其后三年,她远赴南方求职,年又携夫将女再回父亲身边,做万平的助手。张欢和严洁,是两位女大学生,两人拥有几个环保QQ群,还是示范区公益网店的策划。董洪波,则是万平当年考察选址示范区时认识的第一位本地年轻人,算来他结识万平已有15年,见证了示范区从无到有,从满眼风沙到满目翠绿。如今,他成了万平的“铁杆粉丝”。
万平,年10月18日出生于长春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万兴治是东北师范大学建筑高级工程师,母亲林桂生则是一位不问世事的家庭主妇。万平从小在东北师大附小读书,成绩优异的他,“文革”中却一夜之间成了“黑五类”狗崽子,受尽欺凌与白眼……
年12月,16岁的万平带着满心伤痕,随父母下乡到通榆县新发公社永胜大队。一到乡下,万平顿时感到这里天蓝地阔,青山绿水,乡亲们忠厚朴实,没人欺负他,更没有白眼与打骂。
其后,父母与姐姐、哥哥和弟弟妹妹先后回城。而万平因条件不符,继续留在当地下乡。乡亲们非常照顾这个远离父母的孩子,活儿也轻松——看护场院。
一天早晨,队里秋收。刚18岁的万平面前是一片绿豆地,地上铺着一层雪白秋霜。大家一起弯腰向前割绿豆,万平也手忙脚乱起来,突然,镰刀刷地割到了他左手背,鲜血直流。万平学当地农民的样子,抓起一把土按到伤口上,忍痛继续向前割去。
突然,身后有人喊了一声:“你怎么了?”原来是身后的乡亲王有山,他正察看万平身后的那一溜血迹。万平伸出左手,王有山惊呼一声,“血这么淌下去,怎么行?……”他举起左臂,“咔”地一下撕开新棉袄袖口,拽出一绺雪白的棉花就用火柴点着,然后小心地捏起棉灰,按到万平淌血的伤口上。血止住了,万平继续向前割豆。王有山加快速度割完,回过头来又从对面帮万平割过来……
20周岁那年的一个傍晚,看场院的万平来到附近一乡亲家找水喝。男主人突然叫住他:“你今天过生日,忘了吧?你婶子煮了俩鸡蛋,你带回去吧!”那天,回到场院上的万平坐在草垛上,美美地吃下了那两个生日鸡蛋……
4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万平回忆起这两件此生难忘的往事,当着记者面就失声痛哭:
“那个时候我还小,根本不懂乡亲们对我有多好,恩情有多大。现在我时常会想起这些往事,觉得乡亲们当年对我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没有他们,我一个小孩能不能在农村活下去?”
年11月,知青返城的万平被安排到吉林省(松原市)长山热电厂工作,后任热电厂环保工程师。后来,他还因环保成绩突出,获得当时的电力部表彰。
年,他与同厂工友白丽华结婚。年,女儿万晓白出生了。
年5月8日,春暖花开,人到中年的万平愈来愈思念下乡时的乡亲们,他就回到同发乡故地重游。22年过去了,昔日乡下伙伴都头发花白,于自己有恩的老乡,有的已经撒手人世。万平感慨万端:想看看当年照顾过自己的乡亲而不得,真是子欲孝而亲不在啊!遗憾之余,令他更为伤心的是:20多年过去,乡亲们的房子还是老样子,村庄里、道路旁、田野里,到处黄沙累累,自己过去下乡时水草丰美的“瀚海苇乡”没了踪影。
他陷入了忧虑的深思中。
年,他再次来到这里,这次,他扩大范围考察了周围乡村沙化的严重情况,还跑到6公里外内蒙古境内,看到那里沙化情况更严重。最后,他来到新合屯西边,发现这里沙化情况最严重:四目所及,无丁点绿色,沙丘甚至已滚到乡亲房后,眼看要埋没房子……
此情此景,令万平最后下定决心:我要回来,我要在这里治沙,我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乡亲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重新过上水草丰美的日子!
虽然他的决定遭到家人反对,但万平的倔劲上来了:“我要报答的乡亲没了,可他们的子孙还在,我要做点大事来报答他们!”
年6月12日,万平交纳了多元的承包费,与通榆县签订了新合屯西公顷沙地的承包合同。
“这块沙地是通榆县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经济最落后的地方,老万你想好了,现在撕合同还来得及。”时任县长不无担忧地说。
万平只笑了一下。他知道,前路肯定会很艰苦,这里流传着“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筐,熬一锅”的俗语,难道自己还会有幸福可言?
6月20日,示范区的生活基地——一排6间的房子动工了。
曾设计过东北师大大门、时已82岁的父亲帮万平设计了这排房屋。半年之后,他历尽千辛万苦才盖好房子,长春的母亲林桂生却突然离开人世。
那一天,是年1月6日。
那一天,作为林桂生二儿子的万平,正在沙地里栽树。
母亲去世前遗言:“二儿子治沙太累太苦,我老了就和儿子呆一起吧!”
那天,在示范区西南角的向阳坡上,万平埋葬好母亲。乡亲和家人都走了,年届5旬的万平,独自愣站在新坟前,一时想起母亲的临终遗言,母亲以后再也看不到这里将来的绿色……想起半年里自己治沙的艰苦、造房的苦累,他突然“咕咚”一下跪倒在母亲坟前,“哇”地放声痛哭。东北汉子那粗拉的哭声伴着呜呜作响的寒风,在荒凉的沙丘漫沟间回荡,眼前的沙尘围着新坟打转,似乎在陪着万平哭泣……
那一刻,沙丘静了风也静了,它们谛听着万平一个人的哭诉……
年4月,担心万平无人照料,再无法面对母亲新丧,老伴白丽华只好提前退休,来到示范区……
还贷泪
举债治沙百折不回
治沙,万平动用自己的积蓄,还包括买断工龄的12万元,一共30多万元。
年春,他雇佣周围农民,栽下多棵杨树、3万多棵沙棘。结果却令他欲哭无泪:
树苗被沙埋风拔,被沙地烤死……有幸剩下的树苗,他还要和放假回家的女儿辛辛苦苦地浇水保成活。他和前来考察的林业专家一起研究发现:沙地,根本不适合栽种杨树,因为杨树需吸取大量地下水才会成活,而沙地地下水被吃越严重,沙化也就越严重。最后结论是:沙地只能种草,科学地恢复植被,这样才能固沙养地,但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
年,万平全家出动,在沙地上方格铺草、埋草,恢复植被,即“盖被子育草法”天然恢复为主,人工养护为辅,“退耕还草、禁牧还草”地恢复植被,以恢复本土原生植被为主,引进外来草种为辅。林草植被再生,增加土壤腐殖质厚度,改善土壤结构。
两年后,示范区沙地原有植被物种(荆棘类和蒿草类)就已恢复了85%,一些中药材开始重现,各种哺乳动物、鸟类也开始出现在示范区里。
万平和志愿者们又打百米深水井1口,建造直径20米晾水池1个,铺设滴灌水管……
年,北京师范大学志愿者对示范区考察统计:该区植被覆盖率已达95%,植物种类百种以上,动物更有种之多。流动沙丘基本固定,无东移迹象。
可是,万平还要在示范区内防耕种、撵牛羊、看药草、护野生动物。可亩的示范区,沿着多米长的围栏走一圈,就要一个多小时,东南、西北角相距就0多米以外,两边看对方人影仅有鸡蛋大小。
他着急上火,嘴上水泡此起彼伏:眼看前期资金如流水一样没了,父亲借钱给他,他又找亲友借钱。最后,万般无奈的万平先后借了高达40万元的高利贷。
到年6月,72个月里,万平扔进沙地75万元。
这期间,女儿万晓白考上了吉林工业大学,假期时万晓白都回来帮万平,后来她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同乡李凯结婚,万平则催促两人到浙江宁波当教师。年,万晓白得知父亲越来越难,放心不下,就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示范区,成了万平的得利助手,这让焦头烂额的万平稍感安慰。
其间,全国各地多所高校志愿者逐年开始向这里流动,林地、环保专家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