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红利普涨时代已过,2022年新建新开
2024/8/20 来源:不详图片来自网络
引
子
朋友们,回程否?
春运还在继续,中国高铁也还在征程中。
年,新增高铁通车里程约公里。至此,我国铁路建设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高铁总里程破4万公里。
年,中国高铁还上了雪域高原,穿越了九连山,出现了“最抗冻”高铁,也造就了“森林高铁”。
森林高铁
也就是在这一年,“基建狂魔”变得温顺,高铁建设按下了暂缓键。
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国家铁路局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四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
《意见》里提出要从两个方面限制高铁建设:
第一个是已经存在的高铁,上座率未达到80%,不再建平行高铁。
第二点是只有省会、特大城市,中长途客流比重超70%,双向客流密度高于万人/年才能建设公里时速高铁。
为什么高铁在发展巅峰突然按下暂缓键?
高铁加速的背后,一边是出行的便捷,一边是城市产业和人口的不断变化。
目前看来,时速的高铁多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
另外,三四线城市的高铁开通量不仅少,而且开通之后如何避免人口和产业流失,让人心生忧虑。
这就是高铁这把双刃剑带来的另一面。
01
曾经沧海,国家为什么按下高铁建设暂停键?
其实,关于高铁给三四线小城市带来的双刃剑效果,在日本早已有了先例。
图片来自网络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日本东京嫌自己人口太多,于是在东京和大阪之间修了一座高铁,想把人疏散一部分到大阪,最后,大阪的人都跑进了东京。
日本的高铁叫新干线。年,全球第一条新干线,东海道新干线,在日本东京与大阪之间开通。
东海道新干线
这条新干线让东京到大阪的时间从7个小时缩短到2小时以内。当时修建这条新干线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带动大阪经济发展,从东京向大阪引入人流、物流、资金流。
却遭到了东京大哥的“反噬”。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东京对大阪、京都、神户、奈良等城市都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
从上世界70年代起,东京都市圈人口急剧上升,仅占日本4%面积的东京聚集了25%的人口,占日本经济总量的40%,而大阪都市圈人口下降。
更神奇的是,东京的卫星城,横滨和千叶,成了最大赢家。
这个结果是不是有点儿眼熟?镜头摇到高铁泛建设的另一个局面。
可以对比一下我国的两条主干高铁线,京沪高铁和沪汉蓉高铁。
数据图来自网络
第一点:人口的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
两条高铁开通后,沿线36个城市,60%的城市常住人口比例下降,中西部城市人口流失程度要远大于华北和华东城市。
像湖北荆州、重庆丰都、湖北天门、重庆石柱、四川遂宁等几个城市,人口净流出最为严重。最惨的是湖北荆州,人口流出46万+。
在成都、武汉、合肥等地又是另一番景象,他们成了高铁红利的最大受益者。
第二点是经济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从年高铁开通起十年,京沪高铁沿线50%的城市,沪汉蓉高铁沿线60%的城市,GDP增长率跟所在省份相比都出现了下滑,跑输了全省平均水平”。
这些大部分城市都是三四线城市。高铁的建设虽然让小城市融入大城市群,便捷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流动。但最后的结果是小城市人口停滞或者流出,导致GDP增速放缓,城市开始变老变慢,进入衰退期。
而大城市会变得更大,中心城市将会变得更加“中心”,城市群将会更密切连成一体,边缘城市的“边缘性”则很难得到彻底改变。
02
几家欢喜,城市群效应成经济发展强力推手
这样的结局,到底是高铁的锅还是三四线城市自己的锅?
随着经济发展,高铁线不断助力,城市早已不再以个体为单位,而是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城市群。
有高铁的地方,就不再默默无闻。
图片来自网络
典型代表是郑州。郑州在国家高铁布局中最先出圈,呈“米字型”枢纽,在这之前还被调侃为“县城”的郑州开始了强力崛起。
年,京广高铁、徐兰高铁在郑州交汇,也正是这一年,郑东新区的建成区突破平方公里,人口过百万,税收也达到了亿元,这让郑州摆脱了刻板印象。
另一个代表就是长三角城市群,在高铁的加持下已经变成了“轨道上的长三角”,大哥当然还是上海。
图片来自网络
高铁线如此密集,把整个长三角围成了一个圈。而且大圈叠小圈,形成了高铁同心圆。
比如内环线,它围绕上海虹桥枢纽、南通站、南通西站、苏州北站、嘉兴南站,最后又回到上海浦东枢纽,这条环线把上海、南通、苏州、嘉兴联系在一起。
中环线围绕浙杭州、绍兴、宁波、南京、淮安、盐城等城市。
外环线把苏北、安徽、浙江沿海的几个城市聚集在一起。
据说,长三角地区将会建设首条环线高铁,线路刚好呈现一个环形,这条环线始发站和终点站一样,从合肥出发到合肥结束。
在城市之间联系逐渐紧密的过程中,有很多城市都乘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尤其是江苏省。年,江苏省成为全国第二经济大省,也是多年来第一次有两个城市(苏州、南京)跻身全国十强的省份。
与此同时,南通也成为了全省第四个GDP过万亿的城市。
年上半年,南通又以7.5%的傲人成绩领跑23座“万亿俱乐部”城市。
而且,根据年5月24日南通七普数据新闻发布会的信息,截止年11月1日,南通全市常住人口为.66万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06万人,常住人口超出户籍人口16.61万人,也就是人口净流入16.61万人。
这是前七次人口普查中,南通首次呈现人口净流入!
年之前,在万亿城市里,南通是唯一一个人口净流出的城市。
如此耀眼的成绩没法不让人想到高铁线。
年沪苏通铁路和盐通高铁开通后,南通对自己的认知从“上海北大门”变成了“北上海”,积极融入上海都市圈,承接上海外溢人口和产业。
沪苏通铁路
所以说,高铁给三四线城市带来的也未必是一条绝望之路,能不能开拓新径,如何开拓新径,是挡在三四线城市面前的一座大山。
03
承接机遇,三四线城市靠创新并无“躺赢”本钱
怎么做?也许可以抄抄作业。
和日本大阪不同,苏州在“高铁新城”的带动下,10年人口净增.8万,毫无被上海虹吸的颓势,反而承接了上海大量的产业和人口。
苏州工业园区,是以苏州园区站作为区域交通核心,以金鸡湖作为城市新中心。
图片来自网络
金鸡湖环湖设有金融、商贸、会展、科教、研发等城市职能。
而且在逐步完善产业、教育、居住等功能,形成完整的城市结构。
同时苏州老城保留传统历史文化与风貌格局,以旅游业为主导,与工业园区形成新旧共生、协同发展的城市模式。
以高铁新城为产业引擎在中国是很普遍的,无论是前面说的苏州工业园区,还是无锡高铁站亦或者杭州西站,都以高铁作为带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尤其是徐州这样的城市,自身经济发达,产业丰富,高铁一开,从而促进了与大城市的资源交换。
很多上海、杭州的企业都会去徐州开办,享受更低的运营成本。
那么,如何和这些城市一样,最大化的承接机遇,同时又能防止资源的过度流失?
首先是要认清本城市的城市特色,找到自我优势和专业化分工。
其次是放大城市优势,走进城市一体化发展当中,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尤其是中小城市,更需要抓牢本地的优势特征。不论是港口条件,亦或是产业基础,更或者是资源基础,梳理好原有城市的发展优势,以优势对接区域机遇,从而才能化解因高铁带来的城市边缘化风险。
比如拥有港口条件的张家港。
图片来自网络
张家港自始以来因港而生,因港而兴,用先天港口条件建立了牢固的港口工业基础。
在面向高铁带来的机遇时,对接长三角,提升港口工业由原来的纺织、机电、化工、冶金等劳动密集型与原材料密集型产业,向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知识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型。
高铁新城的建设正是张家港迈入港口发展2.0,开辟新兴经济增长的主导空间。
张家港正是以本底港口工业资源基础作为专业优势,参与长三角协同分工,在长三角城市群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发展角色。
后有嘉善。
嘉善产业新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
嘉善产业新城位于嘉善主城区南部,毗邻嘉善高铁南站,20分钟可直达上海虹桥交通枢纽。
其紧抓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G60科创走廊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布局生命医疗大健康、智能网联汽车、商贸服务、影视传媒等产业集群,依托高铁新城助推嘉善产业发展。
除了港口、产业,还有资源。一个月前开通运营的沈佳高铁白敦段直达长白山脚下,这为长白山的旅游业带来了无限可能。
借助“高铁+冰雪旅游”的模式,长白山将进入冰雪产业黄金发展期。坐着“森林高铁”,周末雪场飞扬技能get。
如果说冰雪、森林是东北的资源,那么“熊猫”就是成都的品牌文化了。
火爆全网的“熊猫”主题旅游列车就是铁路旅游产品带来的惊喜。“熊猫”专列旅游产品囊括了当下大热的“红色旅游”与“研学游”。
熊猫专列
“熊猫”专列出彩点有二。
一是“包厢式”设计,完全区别于传统列车,家具用品、独立卫生间、恒温淋浴系统,让人根本不想下车。
二是摆脱固有风格的餐饮娱乐。专列里有专业厨师团队,提供符合沿途地域特色的风物美食,还设置了酒吧,向旅客供应特调鸡尾酒。娱乐方面,想在KTV还是麻将室,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图片来自网络
这段抵达目的地的旅程不再只有连绵的酣睡了。
尾
声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段别人的故事。
之前在某视频平台看见一条全网走红的跨省通勤上班vlog,up主每天都从苏州昆山搭乘同一趟高铁,到上海上班,这条来回6小时的“通勤路”在她看来,是为了让家人和自己能更好地生活。
年,预计开通高铁总里程约公里,其中至少有7条时速为公里,包括京唐城际铁路、湖杭铁路、黄黄铁路等。
我想,在未来,当长三角的高铁线织得更加茂密的时候,这位跨省上班的up主会有同城上班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