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彦村开通幸福路i自然全媒体
2023/9/19 来源:不详北京专科皮肤病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4/6188146.html
通往幸福的道路,吕有金曾经觉得是那么的遥远。
生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家在高高的山顶上,连绵的祁连山阻隔了他与外面的世界。有点酿酒的小手艺,想开个酩馏酒作坊,可无奈水不好、路不通,梦想也变得遥不可及……
改变,从青海省开展易地搬迁脱贫攻坚行动开始。从那时起,吕有金和班彦新村的命运有了转机。
“搬”出来的新生活
青海省互助县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也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班彦村就位于大山连大山、深谷接深谷的深度贫困区。
今年81岁的土族老汉吕长荣,在班彦村土生土长。“远”和“穷”,是他对这个村庄最长久的记忆。
班彦村81岁的土族老人吕长荣在新家接回忆起过去,吕长荣摸起了长长的胡须:“现在和过去,那可真是天上地下啊!以前住的是山上的土坯房,房间又矮又暗;路不好,娃娃们出门上学不方便;难得吃上新鲜蔬菜,人们天天躺在土窝窝里都懒得动。”
因为穷,人变得越来越懒;因为懒,生活变得越来越穷。班彦村村民陷入了贫穷的怪圈里。
那么,班彦村是如何从山上搬进山下的班彦新村的?班彦村驻村第一书记、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干部袁光平讲述了增减挂钩政策发挥的巨大作用。
搬迁前,青海省土地统征整理中心按照《青海省易地搬迁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成立项目帮扶调查组,开展班彦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立项前期调查,同时联系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对拆旧复垦区和建新安置区进行了低空无人机遥感测绘。
“拆旧区位于班彦村沙沟山,当时3个自然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大、布局散乱,都是土坯房,居住环境条件恶劣,公共基础设施薄弱。我们对总规模.5亩的土地进行了拆旧。建新安置区则位于山下,紧邻公路,交通便利。我们对沙沟山的户人实施了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新村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一次到位,确保安置搬迁户‘不离土、不离村’。”袁光平说。
搬迁安置圆了吕长荣和其他村民一辈子不敢想的新房梦,而这只是增减挂钩政策带来的红利之一。此外,这项政策产生的上百万元指标流转收益,也全部用于班彦村村民的脱贫。通过复垦盘活农村闲置、废弃的建设用地,还有效增加了.5亩耕地,平均每户可以增加1亩耕地,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
活了大半辈子的吕长荣第一次住进了新房子。现在的他每天都会在新村里转几圈,看着新房子,他就高兴:“真是没想到,我这半截入土的老人也能过上这样的新生活。”
“酿”出来的致富路
回忆起年8月23日的情景,吕有金至今依然很激动。那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班彦村,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情况。
“当时我怎么都不敢相信,总书记会来我们村。”吕有金说。总书记的到来,激发了吕有金的斗志,也唤醒了他沉睡的梦想。搬进新房子,一切变得方便起来,吕有金拾回了他的手艺,开起了酩馏酒作坊。“既然做了,就不能失败,还要做得出彩。”吕有金表示。
刚搬下山第一年,他就靠酿酒赚了5万元,年收入10多万元,他家彻底脱了贫。
脱贫后的吕有金梦想更大了。“我想当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以前自己顾不上自己的‘坛’,现在不仅能顾好自己的‘坛’,还可以顾得上别人的‘缸’。一个人奔小康没意思,我还要带领全村一起富起来。”吕有金说。他想把酩馏酒打造成一个产业,让村里的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加收入,减轻负担。
搬进新房子,走上致富路,吕有金的观念和状态变得不一样了。“从前我总觉得生在山沟沟里,障碍那么多,梦想遥不可及。真没想到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给了我们这么多好政策。谁也不是生来就拥有一切,只要敢想敢干,可以战胜一切苦难。”
“绣”出来的幸福花
盘绣园里,70岁的绣娘张达拉正在阳光下绣着一朵鲜艳的石榴花,时间在她的针下,静静地流淌。
“我每天一早就来这里上班,这朵花已经绣了3天了,再绣几天就完成了。”张达拉和绣娘们根据订单确定的图样绣制盘绣花片,绣好后,大家绣的成品合在一起,最终制成一件衣服。
盘绣是土族妇女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针法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年,“土族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年6月,班彦村精准扶贫“土族盘绣”产业申请国家精准扶贫专项资金万元,修建了班彦村盘绣园,把在土族家里炕头的活拿到了盘绣园里来,采用“公司+基地+带头人+农户”的管理运营模式,通过签订供销协议,由企业统一配发生产材料、图案纹样,提供手工艺生产技术、信息、仓储等服务。
班彦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资料图片依托这一优势,班彦村投资发展盘绣制作特色产业,吸收个产业户,年产业户人均收入达到了元以上。
“从前我们的生活不是特别好,吃水烧火都要自己劳动。现在住进了好房子,有了好条件,没了后顾之忧。我们能够静下来、坐下来,把对国家的感恩绣在‘太阳花’里,把美丽的‘太阳花’穿在身上。”张达拉说。
在张达拉心里,幸福生活需要花费时间,一针一线密密绣制。而在袁光平看来,班彦村脱贫后的幸福生活也要靠悉心打造,发展一个一个产业,织密乡村振兴的网。
目前,袁光平正在发挥自己的地质老本行,讲好班彦村的“化石故事”。“20世纪70年代,村民吕有金无意间挖出了埋藏在沙沟山里的古生物化石。多年后,经专家考古研究,这是一片古生物化石遗址,可追溯到白垩纪,曾发现有铲齿象、河马、三趾马、副板齿犀、陆龟和政羊等多个种属的古生物化石,且规模大、保存程度完整。依托这一优势,班彦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计划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将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相结合,起到地质遗迹保护和地学知识普及双重作用。”袁光平说。
年,作为班彦村的对口帮扶单位,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已投入70万元,用于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扶贫工作队正在积极争取建设古生物化石展馆经费;班彦村将邀请专家学者对古生物化石遗址进行研究,建设展览、陈列中心,修建体验区、观景台,开展科普体验,整合旅游、文化、乡村、产业等功能,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
从酩馏酒到盘绣园,从农家乐到民宿,从特色种养业到地质文化村,班彦村正在一步步织密乡村振兴多元化发展的网。虽然织网的过程充满艰辛,但袁光平相信,时间和付出最终会给出答案,“幸福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他说。
首席记者:焦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