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女性好故事万晓白变荒漠为绿洲
2023/6/11 来源:不详01:47
万晓白,年出生于吉林通榆,毕业于吉林大学,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电子商务师(高级),环境督导师(中级)。父母是曾在通榆下乡的知青。童年在城市边缘的工厂社区长大,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成长空间自由单调。从小将跟着身为环保工程师的父亲,去实地监测发电厂粉尘排放和污水处理,作为开心游戏的一部分。年父亲辞职全身心投入环保公益事业,耳濡目染这些年他的付出与坚持,在校和工作期间成为一名忠实的志愿者。年,也辞职投身科尔沁沙地的生态恢复工作。
年,万晓白的父亲万平又一次踏上了自己曾经当知青下乡生活过的,一直魂牵梦绕的故土——通榆。美丽富饶的科尔沁草原,已不再是记忆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盐碱地和阵阵风沙。走进曾经给他无限温暖和抚慰的老乡家里,看到乡亲们的生活条件较当年并没有改善,反倒新添了进屋就要脱鞋倒沙子的习惯。万平看在眼里,戳在心口,防风固沙治碱,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想法瞬间冲击在脑海。
带着感恩、回报和对沙陀变绿洲的美好憧憬,万平谢绝单位的挽留,辞去环保工程师的优越工作,准备扎根落户通榆。为真正治理草原荒漠化,万平一边植树种草,一边利用一年的时间,先后10余次徒步自费考察了内蒙古兴安盟的高力板镇至好腰苏木镇、吉林省通榆县的同发牧场至乌兰图噶乡方圆平方公里的沙化地区。只要见到老百姓,他就不厌其烦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讲生态的修复。就这样在年6月,万平在荒山上竖起了“科尔沁沙地生态区”的牌子,从此开启了全家人的治沙生涯。
万晓白20岁开始在父亲建立的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做志愿者。从事植树种草、环境教育工作。用10年时间证明,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要顺应自然,恢复草原本貌,而非森林。
25岁开始,协助父亲成立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将工作定位于沙地生态恢复、可持续农业探索、环境保护教育。
生态恢复
带领志愿者团队以恢复本土原生植被为主,谨慎引进外来物种为辅,恢复科尔沁沙地亩,进行半自然半人工管理,工作内容是防止盗采盗牧和生态数据记录统计。采用物种框架法,依靠草地自身的“基因池”,来增加物种和生命,实现生物多样性。目前区内植被已由年接近于0的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运用林草植被再生技术,增加土壤腐殖质厚度,使土壤结构得以稳步改善,土地生产力逐年提高,示范区周边小气候随之改变。保持现有植被水平,阻止流沙向东移动,保护毗邻优质耕地亩,居民户,受益最大的同发牧场利民村,粮食产量稳步提升,收入位列通榆县前茅。提高受保护耕地的农民收入,年均增加元左右。
年11月,通榆县政府对示范区进行了部分统计:随着沙地植物的重生,草原野生动植物大量回归,昔日光秃秃的“火沙坨子”重现绿色生机,吸引了各种哺乳动物以及鸟类栖息繁衍,其中包括田鼠、刺猬、狐狸、獾子、黄鼠狼、水蛇、鹌鹑、野鸡、猫头鹰等余种;栽种成活防风用杨树棵,保护恢复野生杠柳亩;示范区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吨,创造生态价值约万元。
扎根科尔沁沙地10年,工作影响范围达到方圆平方公里,受众1人次。探索有机谷物种植项目。采用“1:10”种植模式,选取1公顷优质耕地进行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地附加值,取代10公顷滥垦耕地的广种薄收,释放10公顷草原,使其休养生息。这样做优点有:增加居民收入、扩大草原面积、保护优质耕地、节约地下水、提高碳汇值、创造人境和谐的生存空间。
环保教育
万晓白早就意识到自己一家人在这边拼命治理恢复,当地村民还在破坏着生态,于是下定决心,要让乡亲们彻底改变思想。一如既往地做生态宣传,不仅自己做环保老师,还请来志愿者去学校里给孩子们上环保课,努力让环保的理念从小就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万晓白一家人在吉林省农村中小学首开环保教育课。协助编著环保教材(读本)2套,自费带领学生对荒漠化土地进行实地体验。每年平均接受校园环保教育的中学生人次,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孩子们处处保护环境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父母和亲友。得到环保理念的农民可以达到人次以上,并且有效地控制沙区初中生辍学。
另外,还让外面的孩子们走进沙地,走进草原。组织全国近所高校的大学生沙地实践活动18次,中、美高中生夏令营4次,参与人数余人。
生态恢复及其它工作,作为农学、社会学、法学等论文课题为各学科学子研究。工作成果在中韩荒漠化问题国际论坛会议和荒漠化控制科学技术国际大会上得到肯定。全国除西藏外的多个县市的多名大学生志愿者纷纷进入示范区,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白城师范学院等余所高校,先后将示范区确定为志愿服务、生态环保教育实践基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外国志愿者也陆续走进示范区。
可持续农业探索
万晓白一家人主动参与村中的大事小情,走进农民家中,到聚会的人群里,讲环保的重要性,努力说服乡亲们一起种树治沙。没有技术,他们掏钱请来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自费带领乡亲们外出学习;没有资金,他们向亲戚朋友借、向银行贷款。他们的苦口婆心感动了屯里的老人、青年和孩子们,一些村民开始尝试栽植葡萄。
种植有机谷物,回馈志愿者,注册淘宝公益网店:科尔沁妈妈谷物作坊,开展生态旅游。通过沙地、湿地体验,农耕活动、农家乐等活动,将种植者与消费者联系起来,不仅让消费者对购买的粮食产品眼见为实,而且增加种植者收入。有机谷物和生态旅游年均增加种植户收入0元,并且为沙地生态恢复积累养护资金。
通过沙地农作物种植、沙地山葡萄种植、草原自由鸡养殖,根据沙地(草原)水土资源状况,实现示范区内部粮食作物——饲料——禽业——肥料——经济作物的良性循环。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经济收入,为恢复后的草原提供管护资金,给沙区经济环境共发展提供可寻模式。
通榆县政府实施“荒漠化治理三年规划”,协会工作作为成功模式在全县境内进行推广和扶持;向海自然保护区申报中国最美湿地(5A级景区),协会的生态恢复、可持续农业及自身的志愿服务工作,作为申报的重点及特色内容。
人道主义救援
年10月至11月,松原地区持续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距离震中80公里的通榆县震感强烈。地震期间,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开展紧急联合救援行动。作为吉林省贫困地区的NGO支援经济发达地区的灾难救援工作,在震中地区,完成为期1周的灾情评估和物资发放工作。
年4月,直接入选中国扶贫基金会“人道救援网络”,成为代表吉林省民间组织的网络成员。对灾害易发区及相关社区进行减灾防灾知识普及与应急演练,提高灾害易发区及相关社区民众的减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开展灾害紧急救援联合行动,提供紧急救援阶段和过渡安置阶段灾区民众生命保障和生活保障所需。
集合志愿者,遵循自然规律,恢复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解决生态脆弱区三农问题,保护中国下一代身心健康。
在沙地的工作经验证明:沙地可以依靠自身恢复成草原,草原、耕地、食物、孩子可以友好生存。
正是因为遵循了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工作得到自然、政府、同行及大众认可和支持。所以在工作目标和内容始终不变,并且得以发展至今。
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载体,万晓白和志愿者团队,扎根沙地,摸索实践,探索出一条沙地回归草原的生态文明之路。
来源:吉林省妇女联合会
编辑: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