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一中middot教学随感
2022/5/15 来源:不详白癜风怎么办 http://m.39.net/disease/a_6302936.html
教学随感:嗑瓜子与学习
梁纬佳
近日读《青年文摘》,里面的一篇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让一个学生,坐在那里嗑瓜子可以安安静静,专心致志嗑上一个小时不觉得累,但是同样的时间,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学习学一个小时对于好多学生来说,却是件费劲的事情,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是种折磨,为什么?
刚开始看这个问题觉得有点好笑,嗑瓜子怎么和学习联系到一起了?不过往下读了这篇文章,细细品味其中的逻辑,再和自己的教学联想到一起,慢慢发现,二者可以比较,不但可以比较,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值得探究。
文章里说,嗑瓜子之所以这么吸引人,这么容易,是因为两秒钟就可以得到反馈,磕开外皮吃了仁儿,反馈周期短的很,就好比获利最迅速的投资,谁不愿意呢?学习就另当别论了,反射周期长,你学的内容,课堂笔记记的内容,不一定近期就会考,近期就用得上,简而言之就是,学生投资了时间和精力,但是获得利益的时间却不确定,导致了学生觉得学了很多,但是能用的很少,用的精的更少。
文章中提出,每个重大事情是由无数重复而叠加的小事情构成,做好这些小事物,不断地反馈校正,反馈的周期越短,技能越容易上手。这告诉我们学习时要缩短反馈周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作为老师,是否也可以在缩短反馈周期方面也做出一些努力呢?
之前的教学中,我总是喜欢把一个知识点,很多时候是一个语法知识点,细致地从头讲到尾,把每个细节知识点交代的清清楚楚,通常是几节课之后,再开始给学生使用相应的练习题,结果往往很令我头疼,那么多我讲过的知识点,怎么做一题错一题呢?往往我会把原因归结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记笔记不认真上,如今想想,其实是我传授知识的过程首先就有问题,那么大的语法知识点,还是英语语法知识点,是非常抽象的,左一条右一款,像定语从句这样的大语法需要掌握的知识可以记几页甚至十几页大笔记,连续讲解了几节课,我们反复的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怎么用,怎么用,但是我给学生的反馈时间在哪里呢?我讲这个语法知识点用了一周的时间,出练习题考学生当然也就是一周之后,理由是如果这个知识点不讲完,这些练习题没法做,可是学生的反馈时间被大大拉长了,旧的知识点不断被新的知识点覆盖,却完全没有练习巩固,加深印象的时间。还是回到嗑瓜子的比喻,你让学生嗑瓜子,可是过十分钟才让他吃到瓜子仁,那嗑瓜子还有乐趣吗?还有满足感吗?教学不也是如此吗?光赶上了教学进度,自己感觉自己讲的很充实,完美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可也仅仅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反复思考之后觉得,我可以适当的转变一下教学方法,如果把教学过程分成①②③④这样的四个阶段的话,把练习反馈假设成△,那么我以前的教学方式就是①→②→③→④→△,不妨为了缩短学生的反馈周期,将整个过程改为①→△→②→△→③→△→④→△,每一个阶段,给学生最短的反馈时间,实际就是将大块的知识点分解,配以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知识的量减少,但是反馈、思考的时间增加,频率增加了。这样看来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可能要花费的时间更长,但是效果会更好。可能有人认为,这不就是加大练习的量吗?少讲点,多练点,哪个老师不会呀?其实不然,一个字很重要,度。度是什么?其实就是什么时候该将一个知识点做个小结?每个小结之间的间隔应该是多久才能保证与学生的记忆曲线相吻合从而达到最大效果?小结与家庭作业之间怎样配合而不重复?一个大知识点到底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掌握起来更为清晰?教材上对于这个知识点的分节是否真的符合你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量大还是小?选择何种类型的题来进行检测以达到最佳的反馈效果?是选择填空?还是主观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解决,这个过程绝不是单纯增加学生的练习数量就可以的,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大量的思考和整合教材的工作。
让学生能够充分对我们教授的东西产生最直接最快的反馈,另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你所教授的东西,在学生的学习中如果没有办法经常遇到,经常用到,那学生就会产生疑惑;老师教的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仍然回到嗑瓜子上来,就好比让学生嗑开了瓜子皮却没有瓜子仁一样。举个例子,在上学期我们讲必修四这本书时,有一个单元主要的Reading部分是讲袁隆平的生平,一般我们在授课时都将第二篇learninglanguage部分阅读作为学习本单元其它语法的载体,简要让学生阅读内容,主要是讲授其中的语法和句型。但是这个单元的learninglanguage部分讲的是有机食品和有机种植的知识,是与当今社会饮食健康发展非常切合的一篇文章,而饮食健康正是历年高考中非常重视的阅读考察内容,当时我做了个决定,放弃讲授其中的语法,因为我觉得,其中的句型和语法我换篇文章,或者用几道题也可以给学生讲解,但是这么好的一篇文章十分难得,尤其是我们的学生,生活半径小,知识面也有限,为什么不能让他们与时俱进好好了解一下有机食品和有机种植,扩充一下知识面呢?于是,我改变了以往讲这篇课文的方法,先将语法搁置,带着
他们上了一节完完全全的阅读课,在这节课里学生们了解了有机食品究竟是什么?有机种植到底是怎样的?并且展开了讨论,在我们通榆县,在我们学生自己的家乡有没有可能开展大面积多种食品的有机种植?学生们兴趣浓厚,气氛也很热烈。也是个巧合吧,几天后的单元测验里,就有一篇关于有机食品的文章和阅读题,我的学生在做这篇文章时,我特地看了一下正确率,两个班都达到了98%左右,学生们也说,学习了书上的课文之后,心里很了解有机食品的概念,有关有机食品的词汇也都非常熟悉,所以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做的非常顺利。有了这样的结果,更坚定了我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教材,教学内容的决心,以后我还要坚持下去。
我们总说,无利不起早,这个利,放在学习上,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是否有用?是否能有所得?更实际的说就是在做题时考试时是否能让他们得分,这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