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史吉林地区游牧经济的崛起
2025/3/12 来源:不详昨天小编给大家说了吉林省的文化生活,今天给大家说说他们是如何发展经济的。在这一时期,以乌桓、鲜卑两族为代表的游牧经济开始崛起。1.乌桓乌桓,亦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与鲜卑同为东胡族的一支其族属和语系,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战国时期,“东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它的势力也进一步发展,由燕国的北部一直发展到东北”,“东胡的东界至松辽分水岭与秽貊相接,西及匈奴,北界达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一带。这样,今天吉林省的西北部一带也在东胡的控制范围内”。据《后汉书·乌桓传》载:“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以为号焉。”可见,乌桓是因为迁据乌桓山(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以北而得名。汉武帝(公元前年一公元前87年在位)击败匈奴,迁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边塞,始置护乌桓校尉,持节监护乌桓各部不得与匈奴通。东汉魏晋沿置。乌桓原是游牧部落,南迁后开始发展农业3世纪初乌桓大部分归附操,有万余人入迁中原,渐与汉族融合,“其最后的落脚点在今吉林、黑龙江两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之地”,留居塞外的大多并于鲜卑。乌桓是以畜牧业为主,辅以狩猎、农耕的古代民族。史称其“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大量的马具、箭镞,以及绘有马、牛、羊等牲畜图案的饰具。乌桓山地处大兴安岭南端山地,北部群山连绵,南部是沙丘地、森林和草场,面积较大。此外,还有西拉木伦河、乌力吉木伦河等便利的水利条件。这样的地理环境,宜于畜牧业和狩猎业的发展。因此乌桓的畜牧业颇发达,马、牛、羊甚多,不仅是其衣食的来源,而且婚嫁也皆以马、牛、羊为“聘币”,人亡则取死者生前所乘之马烧以殉葬;若仇杀,也可出马、牛、羊以赎死,并用牛、羊祭祀鬼神、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毕皆烧之。同时,马、牛、羊及皮货还作为向匈奴交纳的贡税及向汉魏朝贡或互市之物,成为交战双方的主要掠夺品。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余人到汉朝首都洛阳朝贡,贡物中大多数都是牛马、虎豹貂皮之类,可见乌桓拥有畜群数量之大。此外,狩猎在乌桓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野兽中的虎、豹、貂皮是向匈奴缴纳贡献和与汉关市贸易的重要物品。牧猎经济的重要性也可从出土文物中得到证实。2.鲜卑《后汉书·鲜卑列传》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鲜卑起源于嫩江上、中游地区,后向南发展,频繁与中原王朝、匈奴等发生冲突。至战国、秦汉时期,经燕、匈奴的数次打击,退至大兴安岭北段,形成了鲜卑族。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鲜卑沿嫩江南下,到达东北平原中、北部。“鲜卑”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始见于东汉。从地理位置上看,如以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吉林哈达岭为第一级地势,以第一级地势面向东北平原一侧的低缓山地或丘陵为第二级地势,那么,在西汉末年及此后的一二个世纪之内,鲜卑大致活动于第二级地势面向东北平原一侧的边缘地区。此后,大部分鲜卑人沿长城塞外西迁,在西迁过程中融合了匈奴文化,形成了拓跋鲜卑,居于匈奴故地,定都盛乐,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另一部分于公元2世纪、3世纪由阴山东迁与辽西的宇文部等融合后,形成了后来的东部鲜卑,这两部分鲜卑最终都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月亮泡渔场墓地位于吉林省白城地区大安县境内洮儿河与嫩江汇合处的月亮泡南岸,于年5月被发现,共发掘了墓葬14座、筒状灰坑5个。根据考古报告,该遗址早期的两个灰坑属于汉书二期文化,晚期的墓葬及灰坑则晚于汉书二期文化。也就是说,它在时间上不晚于西汉时期。有关其族属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有的学者认为其应属东汉以至西晋时期的鲜卑文化遗存。更有学者从人种学的角度,通过对出土骨骼的研究,支持了其族属为早期东部鲜卑的观点。从出土的器物来看,有大量的铁镞、骨镞等狩猎工具,随葬品种还有蚌壳,可见渔猎是月亮泡墓地的主人们主要的生产方式。从考古发掘来看,吉林地区通榆县的兴隆山、榆树县的老河深等地都曾有鲜卑人活动的遗迹。兴隆山的鲜卑墓室又被称为毡匠铺墓葬,位于通榆县兴隆山镇的毡匠铺屯,年被发现,年由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对古墓进行了清理。在墓葬中发现了4具人骨架,出土了金、铜、陶器等共件陪葬的器物。据文献记载,西汉前期乌桓活动的地区是西拉木伦河两岸和归流河西南地区,一直到公元年“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发掘简报云:“此时(公元前年)乌桓南移至老哈河流域,鲜卑族也跟着向西南推进,驻牧于西拉木伦河流域。兴隆山的位置恰在西拉木伦河的东北,西汉武帝之后,无疑应为鲜卑族活动的地区。”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品来看,毡匠铺墓葬既有鲜卑的北方游牧文化特点,又有中原的汉文化对它的强烈影响。老河深鲜卑墓葬群出土的鲜卑遗物更为丰富,除了陶器、铜器、金器之外,还有铁器及银器出土。发掘简报云:“老河深的位置在西岔沟北偏东,在扎赉诺尔南偏东,在东汉时期,应为鲜卑的东界,东与夫余相邻。”早期鲜卑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西汉末至东汉初年,鲜卑原始畜牧业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需要适宜畜牧的地理环境来发展生产;另一方面,此时的鲜卑已进入阶级社会,而大兴安岭北段“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鲜卑人的畜牧业很发达。婚姻嫁娶时以马、牛、羊为“聘币”;人死亦取死者生前所乘之马烧之而送葬。“民相杀死,听与死家马牛四十九头,及送葬器物以平之;无系讯连逮之坐;盗官物,一备五,私则备十。法令明白,百姓晏然。”祭祀天地、鬼神和先大人亦用牛羊。鲜卑同中原互市,向中原输出的是马、牛、羊,换回所需的铁、米、麦等物资。在嘎仙洞遗址中,发现大量动物骨骼,如野猪、野鹿、野羊等,说明鲜卑南迁以前以狩猎为主;南迁后,其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成为其经济的主流,一直持续到建立北魏王朝为止。鲜卑早期不懂得捕鱼,其捕鱼技术是从其他民族那里学来的。《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注引王沈《魏书》载:“鲜卑众日多,田畜狩猎,不足给食。后檀石槐乃案行乌侯秦水,广袤数百里,渟不流,中有鱼而不能得。闻汗人善捕鱼,于是檀石槐东击汗国,得千余家,徙置乌侯秦水上,使捕鱼以助粮。”鲜卑早期有可能也兼营些零星的农业,在札赉诺尔墓葬中出土的陶罐中残存的谷子就是当时呼伦湖畔的农作物之一。总的来说,狩猎及农业只占鲜卑经济的一小部分,其主要经济仍然是游牧业。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大家有补充的可以给小编留言!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