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吉大在路上澎湃在线

2023/5/27 来源:不详

                            

年以来,吉林大学对吉林省通榆县进行了精心指导和定点帮扶,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人才、科研等方面优势,与通榆县贫困实情密切结合,通过科技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咨政扶贫、服务扶贫,用真情、动全力、探新路,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吉林大学19个处级单位帮扶19个贫困村,先后选派12人到通榆县挂职或驻村,帮扶物资和资金累计投入余万元,累计培训各类人员余人次、扶贫义诊余人次,资助贫困学生62人,慰问帮扶贫困户户,余位专家学者和学生走进通榆,实施扶贫科研项目11项,帮助解决农民在种植和养殖业上所面临的问题,帮助90个贫困村编制村产业振兴计划,捐赠图书2万余册。吉林大学多次开展工作部署、工作推进会议,校领导带头多次赴通榆县实地考察、调研,吉大人用实际行动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中国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扶贫工作中涌现出许多展现吉大精神的人物和事迹。

近日,新华社记者前往通榆县采访报道了目前扎根在通榆县继续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吉林大学五位教师,一起来了解吉大扶贫故事。

脱贫攻坚

“以车为床”的高老师

凌晨四点,空气清新。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边昭村,高岩从车里醒来,记录了最后一组数据,准备返程回长春。

这是今年高岩第50次从白城返回长春,也是他第50次在车上入睡。

通榆县处于盐碱地区,土地贫瘠,粮食连年歉收。年起,吉林大学确定“液化秸秆改良土壤综合利用”项目为校地协同扶贫重点项目,高岩是项目负责人,任务是利用近临界水的作用,将畜禽粪便与秸秆像“高压锅煮肉”一样转化为液体和颗粒有机肥,既能有效改良盐碱地,还将秸秆变废为宝。

高岩说,第一次来边昭村考察时,数十个村民围在乡道两侧,眼神充满着希冀与渴望。当地地广人稀,人均占有耕地22亩,居全省前列,但大多耕地都是盐碱地,粮食亩产不到全省平均产量的二分之一。

“农民们穷怕了。”深受触动的高岩决定在这里开展产业转化。

起初,高岩在一家养殖场做实验,一边是高压实验设备,五米不到的另一边就是粪堆。夏天,苍蝇遍布,直往脸上扑。高岩的车距离实验场地大概50米,每次回到长春洗车后,一周内他还能在车里闻到鸡粪味。

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毕见波第一次见高岩,是听说吉林大学有个项目要在当地落地,“象征性”地去看看。但他完全没想到,一位来自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的老师,在苍蝇围绕中铲着鸡粪,大汗淋漓。更让他意外的是,高岩几乎不在当地宾馆入住,而是睡在车上。

由于实验开始后要定时跟踪数据,每隔两三个小时,高岩就要记录一次数据,住在车上最方便。并且,他在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只能在周五晚上贪黑开车来白城,周一早上起早回学校。

“我也完全可以在学校实验室里做研究,不这么奔波。”高岩无数次跟自己说,但他忘不了第一次来时村民们的眼神,无法做出使自己更轻松的选择。

高岩的行为打动了毕见波,他与吉林大学共同出资成立公司,致力于将该技术产业化。高岩搬到了环境更好的地方做实验,结果也令人喜上眉梢——使用秸秆液化液对玉米增产明显。

近两年,当地盐碱地得到改良,粮食产量提升10%以上。

天已破晓,高岩驱车行驶在返程路上,金黄色的稻子颗粒饱满,预示着将是丰收的一年。

脱贫攻坚

“崔全才”的底气

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边昭镇的玉米试验田里,多位农业领域专家正忙碌着为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田测产。

一群人中,属一个中等身材的“老头”最不起眼。他身上的深色大褂已经看不出本色,脚下踩着一双沾满泥土的长靴,皮肤黢黑。

他是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崔金虎。与站在身边的村民汤金鹤比,他更像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年,崔金虎来到通榆县边昭镇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已经34年,他始终与黑土地打交道,业内都叫他“崔全才”。

初次来到边昭镇,崔金虎就发现村民选择的玉米品种不适合当地条件,春天灌溉抓苗也是全凭感觉,施肥更是“一炮轰”……

“种田方式不对,株距这么大难怪收成差,灌溉要合理、施肥量也要调整。”崔金虎与当地村民商量,打算启用一块试验田。

“怎么种地、施多少肥都是祖辈留下的经验,一个外地来的教书匠随便看看就说之前的都错了?”“通榆这地方土地贫瘠,把株距调小、密度加大,玉米棒肯定长不大。”村民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愿意做先锋。

“我一定让你们心服口服,保你增收,减产了算我的!”看到大家犹豫,崔金虎拍着胸脯跟乡亲许下诺言。于是,胆大的汤金鹤一咬牙同意了。

自那以后,汤金鹤开始按照崔金虎嘱咐的株距播种,定时定点灌溉、施肥。地里的玉米苗密密麻麻的,比高粱地还密,与周边玉米田形成鲜明对比。村民们路过都直摇头,指指点点。议论的人多了,汤金鹤又没底了。

“赔钱了有我,秋收你就等着笑吧。”崔金虎又强调了他的诺言。

汤金鹤表面上答应着,背后却偷偷地追了肥。崔金虎提醒他灌溉,他也嫌麻烦没去做。

汤金鹤没想到,小动作被发现后,这位看似一团和气的教授竟然勃然大怒。“让你按照我的方式去做,为什么不听话!”崔金虎摇摇头,转身而去。

汤金鹤以为崔教授不会再来了。没想到过了一周后,深更半夜的,崔金虎又回来了。

原来,玉米地里发生了玉米螟虫害,汤金鹤买药喷洒后效果不佳,又不好意思再找崔金虎。父亲汤洪波偷偷给崔金虎打了电话,崔金虎听后,二话没说,带着防治玉米螟虫的赤眼蜂和白僵菌连夜开车赶来。

小风波后,汤金鹤严格按照崔金虎的方式去耕种。汤金鹤家的玉米长势越来越饱满,绿油油的,充满着希望。

“6公顷玉米新技术展示田折合14%标准水的公顷产量为公斤,每公顷比相邻最好的玉米田块增加产量公斤、增产80.9%。”当来自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等机构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公布测产结果时,汤金鹤笑了,崔金虎兑现了他的诺言。

谁给了崔金虎底气,敢这样承诺?

自年入行以来,每年平均下乡天;即使在学校教课,也要每天去学校的试验田,否则浑身不舒服;几乎走遍吉林省所有村落的田地;手机通讯录里存着上千位农民的电话,每年接听千余位农民的求助电话……这,就是“崔全才”的底气。

脱贫攻坚

“水稻医生”的问诊四步法

与其他下乡扶贫的农业专家不同,都兴林每次来水稻田,总是穿着一身白大褂。

年,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院长都兴林教授带着精准扶贫的任务,第一次来到白城市通榆县陆家村。他的目标,是让多年来精心培育的水稻新品种在通榆县生根发芽,让贫瘠的盐碱地上长出“稻海”。

通榆县博园家庭农场负责人武勇发现,都兴林每次来到稻田地,总是要站在外围观察。起初,他还以为是城里来的教授不想弄脏白大褂。渐渐地,他看出了一些门道。

都兴林总是先仔细查看水稻穗部,然后抓住稻穗左右摇晃,再扒开稻谷观察,最后放进嘴里细细咀嚼。

一番仔细打听后,武勇才知道,这是都教授对水稻问诊把脉的四步法——查看水稻穗部性状,穗部籽粒越多,表明结实率高;左右摇晃,如果感觉沉,说明丰产性好;扒开稻谷查看外观,判断米质情况;通过咀嚼判断口感和含水量……

种了几十年地的武勇第一次听说这种判断水稻长势的方法,他不禁产生疑惑:都说专家教授严谨,水平高,这种办法是不是太土了?

“这是水稻育种工作者的基本功,一个经验丰富的育种人员,用这样的方式判断水稻的长势几乎八九不离十。”团队成员、副教授姜文洙说。

能够练就这样的本领,源于都兴林长期行走于稻田而积累的经验。他就像是“水稻医生”,哪里的水稻出现了病害,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即便在学校教书,农民求助的电话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9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