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所有村民都是我的亲人丨独

2023/2/11 来源:不详

我叫张少君,从黔南州司法局来到独山县基长镇董秧村担任“第一书记”,来到董秧村之初,看到环境这么美,地理条件这么好竟然是贫困村,我内心多是不解和疑惑,为了摸透村子情况,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开始走村窜寨,没几天,村里的每一条路都留下了我的车轮印,村民们也渐渐习惯了我骑自行车“游”村的身影。

为了和村民们熟悉起来,我常到村民家中,陪老人们谈心,或教孩子写作业。在农忙时节,我还会下田帮村民插秧种地。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村里突然停水了,在毫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我和村主任、副支书多次下到40米深的洞中检查修复设备,当供水恢复那一刻,村民齐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虽然累,我心里却是甜的,这说明了我们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在我看来,想要富先修路,看到村里的主干道路经过多年的使用已经损坏了,我上报了县里申请资金建设修复,看到这条修缮完好的路上车来车往,就像血液在身体里流动,我才觉得这个村有活力。此外,我还争取到县交投公司硬化项目,力争硬化2公里通组公路,扩大村内生产便道。经过查找资料多方对比,结合本村良好的土地资源,我决定带领村民们种植刺梨和养殖桑蚕,对于我这个想法,村民们认为祖祖辈辈都是种植水稻,大面积改种桑树和刺梨,心里没底。面对村民们的质疑,我一边做思想动员,一边查找相关资料和种植案例给大家看,增加村民们的信心。如今,全村有近80户农户开始了标准化刺梨种植,种植面积近亩,桑树栽种亩,其中近亩转包给公司管理,农户也可就近在公司务工,增加务工收入。

在我看来,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为村里5户贫困户争取了共元的购猪基金,购买了一批小猪赠送贫困户饲养。我也叮嘱他们,要把这些小猪当作发展的“种子”,积极扩大养殖规模,发展养殖数量,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价值。除了发展种养殖,我还从贫困村产业发展周转金中拿出一定数量资金,让村集体参与双合建材企业的砂石代售工作,这样既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产业,又可让村集体入股分红。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两万元以上。

接下来,我打算扩大刺梨种植规模,并引进大棚蔬菜种植项目,加大发展种养殖产业。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全村装上路灯,实现自来水全村覆盖。

董秧村的每一角落都有我的足迹,我热爱这片土地,也爱这里的每一个人,我在这里洒下的每一滴汗水,不为别的,只为献出我的一份力,给村民的生活带来好的改变,让他们过得舒适、富足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莫宇 整理

编辑 黄昕蕊

编审 尹长东李玲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3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