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听沙尘下的坚守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二

2022/11/3 来源:不详

刘军连出诊时间 http://m.39.net/news/a_9380888.html

整个华北通天的酱黄。3月15日,中国北方迎来十年来最大沙尘,北京、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等地都出现沙尘暴。这场沙尘暴后来持续了好几天后,阳光才渐渐回到人们的视线中。26日,中央气象台再次发布预警,3月27日至28日,我国北方将再次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

虽然年春天多次出现了沙尘天气,但其实并不能掩盖掉在内蒙、吉林、甘肃等地植树种草、防风固沙的志愿者们,正是他们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坚持,才让沙尘暴成为十年一遇,而非年年来袭。

他们当中有的人为了儿子的遗愿,有的人为了父亲的传承。看到这场沙尘暴后,他们都觉得科学恢复生态还有很长路要走……

(全文字,阅读需要33分钟)

记者丨张子渊实习生葛佳琪

编辑丨张彬实习生黄东怡

延续生命旅日妈妈回国种树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拨通易解放的电话时,已经72岁的“易妈妈”张罗着让记者一起来敦煌参加种树活动。这已经是她志愿从事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第19年。

年以前,易解放还住在日本,自己在一家知名企业任职,丈夫开设事务所,儿子在日本读大学。那个时候,她跟防风固沙丝毫沾不上边。

年的时候,一场车祸让儿子的生命永远地定格。悲痛之中,易解放想到了儿子生前的遗愿:有一次,儿子在新闻中看到中国沙尘暴的新闻,便对她说,希望学成回国后,能够有机会为祖国做点事。

后来,在整理儿子遗物的时候,易解放看到儿子写的一封信,信上说:“我有一个美妙的想法,那就是学成回国之后,在西部荒无人烟的地带,广种各种绿植,让无边的绿意覆盖那里,让鸟鸣、花香肆意地在那里徜徉!”

带着儿子的遗愿,易解放从日本回到了祖国,出生在上海的她没有回家,直接住进了大西北,与公益组织携手,完成儿子的遗愿。

在库伦旗的塔敏查干沙漠,易解放面对着荒无人烟的沙地,掏出怀里儿子的照片说:“咱们就把树种在这里,好吗?”在这里,夫妇俩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开始将梭梭树苗种了下去,几天下来,夫妻俩在灼热的沙漠中被晒得没有了模样。

^志愿者们在沙漠中种植

第一批树苗种下去后,易解放像照顾自己儿子一样小心翼翼地看管着它们,曾经,沙漠中刮起的大风让她险些找不到回家的路。

易解放种下的第一批树后,曾担心无法成活,没想到不久天空就下起了雨。易解放觉得,这是儿子在天之灵的保佑,感动了上天。此后的二十年,易解放觉得自己一直受到老天爷的庇佑,“到哪里种树,哪里就会下雨”。

在精心的呵护下,梭梭树苗生根发芽,看到一点点嫩绿的时候,易解放和丈夫抱在一起,高兴得又哭又笑。

从第一棵树开始,易解放开始完成儿子的夙愿,要让树木成林,她打算成立一家公益组织,她在日本注册成立一家沙尘暴问题的公益组织,并得到了日本友人的帮助,年,NPO绿色生命组织正式成立。成立的第二天,易解放就搭乘最早的航班回到了祖国。

为了拓展植树计划,她又拿出了儿子“生命保险金”的一部分,带领当地牧民一起,再次挺进了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

倾尽所有踏足荒漠植树四万亩

为了继续让沙漠上能够有更多的绿洲,易解放将上海的房子卖掉,全身心地投入到防风固沙的公益事业中。她又和北京尚善基金会联系,基金会中的成员大多是失独母亲,这些母亲跟随着“易妈妈”一起将对孩子的感情寄托,转嫁到了那一棵棵梭梭树上。

易解放和丈夫植树绿化,还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当地百姓,当地百姓为他的儿子建立了一个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是易解放和丈夫给儿子写的一段话:活着,为了阻挡风沙而挺立;倒下,点燃自己给他人以光亮。

从年到年,易解放完成了她许下的万棵树的目标,种植存活率达到85%以上,在库伦旗已经形成了八片森林。从年到年,易解放组织在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种植梭梭树,绿化沙漠一万亩,种植总数达到了五百到六百万棵。

此外,在距离北京正北方近二百公里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北京沙尘暴的直接源头地多伦县,易解放组织志愿者种植了一万亩的樟子松。

从年开始,易解放将种植的目标向西延伸,到了敦煌一带一路的起点,开始了对戈壁滩的绿化工作,种植了梭梭树两千亩,胡杨、松树、榆树等共计三千亩。

^志愿者们参加植树活动

“我们现在的志愿者数量多得不得了,我都很难计算清楚到底有多少志愿者参与过”,易解放向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回忆说,最开始的五年,基本上都是她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在做,后来随着媒体的报道,不断有公益组织找到她,合作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有些企业这些年经营压力很大,但还是坚持来参与植树造林,可以说绝大部分志愿者或者单位,都是一直坚持的做下来,没有特殊原因很少有中途放弃。

现在,让易解放骄傲的是,她组织志愿者植树四万亩,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拨款,所有志愿者个人或单位来种树都是自费的,每个参与活动的人必须捐五十棵树,十块钱一棵。捐款全部会放到基金会的账号里,连管理费都不会从里面出。捐赠志愿者还能够跟随易解放一起到现场植树,同时参观旅游,每个捐赠者都会拿到捐款证书和感谢信。

易解放说,在这个群体中,做出最大贡献的还是失独家庭的母亲,大家都是把植树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维护。在易解放的志愿者队伍中,以及在内蒙的一些防风固沙的典型人物里,女性志愿者相对较多。“易妈妈”觉得,相对于男性志愿者,母亲更有韧性,同时,母性的爱在公益活动中也更能体现出来。

易解放曾经提出“百万母亲种植百万棵树”的口号,但后来她觉得如果只限于母亲,圈子还是小了,于是就改成了“亿万人亿万棵树”的口号,开始做全民的动员。在这种动员下,很多家庭参与进来,拖家带口地在易解放的带领下到戈壁滩和沙漠里植树。

无论志愿者是什么性别,什么家庭角色,易解放都很感谢他们。她说,志愿者都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为祖国的绿化做贡献,“有些志愿者坚持了很多年,年纪大了,总要为自己生病考虑吧,但还是手里有钱就捐出来。”这些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易解放的身体也不如以前,前几年还做过一次消化系统的手术。二十年来,她自掏腰包做防风固沙的公益活动,好多次植树的时候摔倒在地上,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爬起来也越来越困难,但她站起来后还是继续走在路上。

易解放算过一笔账,如果中国十四亿人每个人每年能种一棵树,那中国马上就能变成绿化先进国家。即便没办法达成这个目标,但在易解放的倡导下,植树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也从8%提升到了超过28%。

未来,易解放希望能够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前几天北方的沙尘暴,还是让易解放感到遗憾,她说,如果绿色生命公益活动的速度能够推进得更快一点,也许这次沙尘暴就不会出现了,这次十年一遇的沙尘其实是给大家敲响了警钟——我们还做的很不够,还需要再加把劲。

承父业尝试生态恢复

80后的万晓白跟“易妈妈”去世的儿子基本上算是同辈人,她防风固沙的时间比“易妈妈”还久。“易妈妈”是为了儿子的愿望,而万晓白则是接了父亲的班。

万晓白的父亲曾是吉林省通榆县新合屯的下乡知青,年的时候,他辞掉工程师的工作,带着自己半辈子积攒下来的30多万元,在新合屯承包了一块沙地,立志要将这里变成绿洲。这个决定吓坏了家里人,但从那个时候开始,万晓白就主动帮助父亲一起治理沙地。

年,万晓白大学毕业,在宁波成为一名教师,并结婚生子。年的时候,父亲治沙缺人缺钱的情况下,万晓白和丈夫以及7个月大的女儿,从宁波来到新合屯,全家一起开始了防风治沙的事业。

据当地村民回忆,万晓白刚来的时候,是典型的城里姑娘,衣服洋气,皮肤也好。但在沙地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她的皮肤被风吹得黝黑,砂砾在她脸上留下了皱纹。对这个事情,万晓白如今也有些许惆怅,不过她说:现在我推开窗,看到绿树,听到鸟鸣,闻到青草的芳香,比什么都值了。

万晓白帮父亲治沙的最初,没有“易妈妈”总能赶上下雨的好运气。年4月的时候,他们带领全乡的劳动力有偿种树,当天给乡民们结算工钱,本来皆大欢喜。没想到,到了5月一阵沙尘过来,树苗被埋了一大半,到了7月又因为长期干旱,旱死了另一半。

文化家庭出身的万晓白父女将当时的情况记录下来仔细研究,他们发现这里种树树根扎不到深处,很难成活。反而有一些地方却长出了小草。

^以“围封养育”的方式恢复生态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具体的操作方式,就只是大面积种树,但湿度和温度都达不到那种树的标准。这里的降水量只有mm左右,无法种植大面积乔木。走了很多弯路。”万晓白对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说。

从4年开始,万晓白尝试在沙地上种草,尝试了很多种,但效果都不好。最后万晓白意识到,防风固沙也要尊重自然规律,恢复草原上原有的物种,这才是真正的生态修复,否则可能反而会影响生态环境。所以,她提出了“围封养育”的方式来恢复生态。

这种恢复方式就是用枯草在沙地上打出方格,形成沙障,防止沙子盖住刚刚冒头的小草,给小草以长大的空间。待草长高后,就设置围栏,防止草场被放牧破坏。

但在恢复原生物种的过程中,万晓白也遇到了困难。这种恢复方式,从直观上看远不如大张旗鼓地种树种草那么显眼,很多人会觉得,万晓白这些年“无所作为”、“什么都没干”。

“这些东西真的只能是由时间来检验,二十年过去了,现在成果显现的时候,才会发现我们做的是有价值的,我们坚守下来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万晓白说。

不遗余力打造生态示范区

防风固沙二十年来,跟随万晓白一起的志愿者也已经有多人,他们的志愿服务时长已经达到万小时以上。很多志愿者都是从年开始就一起参与活动,在那个互联网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他们都是在万晓白的座谈会、交流会上得知的消息,其中很多还是高校的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帮助万晓白来看护围栏,植树种草。

其中,万晓白印象最深的一个志愿者是郝波,他参与活动的时候只有8岁,一开始帮助种树种草,这两三年来开始做巡护工作。这些年来他风雨无阻,即便是下雨也会等雨小后就马上动身。

郝波的工作就是每天到围栏转一圈,查看围栏的保护情况,看看是否有人为的破坏,尤其是一些过路的牧民可能会过来打猎,破坏围栏。

“这些年来由于环保宣传的很到位,周围的老百姓没有故意破坏的,也都理解万老师不容易。但有一些是游牧打猎过来的人,骑着马领着狗从这里路过,可能会破坏。”郝波说,他巡护这些年没有发现有当场破坏围栏的情况,万晓白以前碰到过,都会把坏的地方拍下来,并且告诫牧民下次不许再过来破坏围栏和草场,否则就要遭受法律制裁。

^志愿者修复围栏

除了人为破坏,有些时候围栏会因为刮风下雨而损坏,他巡护时会把坏的地方记录下来维修好。“只要围栏不坏,里面的植被就不会被破坏。现在大家普遍也都记住总书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这句话,我们做不到万老师那样的程度,但起码是到不去搞破坏就行。”

年的时候,万晓白曾经带着人民日报的记者巡山,走进亩的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这样的巡查每天万晓白要走3个多小时,主要是查看围栏是否被损害,不让牛羊进来破坏恢复的草地。万晓白给人民日报记者指着远处的绿树说,“这就是我们种的,从前这是一片废弃的沙坨子,现在有草有树有动物。”

万晓白指着地上的灌木草丛介绍,这亩的沙地生态示范区中的植被,十分之一是人工栽种的树木,剩下的九成都是大自然自我修复的结果。而随着绿色的恢复,生态区里的原生动物也多了起来,田鼠、蛇、苍鹰、野兔等原生动物都在生态区里出现了。

万晓白介绍,以前通榆县草原部门在册登记的野生植物有种,最近几年统计,在恢复植被的示范区里,已经恢复了种野生植物,而且这些还都不是人工培育,而是自然恢复的。万晓白着重提到,恢复生态绝不是单靠人工“我想把它变成什么样”而是要跟当地人多交流,了解当地最初的情况,找到当地最适合的物种,顺应自然。

这亩的科尔沁生态示范区,位于吉林和内蒙的交界处,也是科尔沁沙地的边缘。万晓白认为,该地区的植被恢复,对于防止沙地外扩有很大帮助,相当于一个“锁边”的作用。下一步,万晓白计划再用十年的时间,从现在的生态区起点往南推进二百平方公里左右,挡住西面来的风沙。

^参与活动的小志愿者

万晓白说,3月15日北方的沙尘,起源是蒙古国,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却将问题归咎于中国,这让她觉得很寒心,“从科学上就能辩驳这样的说法,从卫星云图上就能看见,我们这里很多地方都是什么颜色。”

当然,万晓白也承认,15日这个十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也给他们这些防风固沙的志愿者一个警示,就是大规模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种树可以防风,但也要重视乔灌草的作用,有了这些草,沙子不容易吹起来,“每个地方不一样,不能千篇一律的做一样的事”。

防风固沙让北方十年没有大沙尘

对于春天出现的沙尘天气,首都经贸大学环境法教授高桂林认为,我国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们在防风固沙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很显著的,内蒙古地区以及陕西、甘肃等地的治沙效果非常明显。虽然说3月15日出现了近十年来的最大沙尘,但恰恰是因为防沙固沙的效果,才让过去的十年没有出现过大的沙尘。“年到4年间,每年都有几次沙尘天,但从年以后,这种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了。”高教授说。

至于为何最近又出现了极端沙尘天气,高教授认为,主要是极端气候原因导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引发了强大的气旋,气旋将沙尘吹起来,形成了沙尘天气。

而且,高教授认为,15日的沙尘并没有多少沙,而是以更小颗粒的尘为主的尘暴,这也说明了我们防风治沙的效果。

高教授认为,这些尘土可能来自于干涸的河流湖泊,所以除了沙漠治理外,还要保证河流湖泊的水源涵养,这也能够减少沙尘天气。另外,通过卫星云图可以看到,这次沙尘的起源地是蒙古国南部,属于国外地区,是我们的组织无法参与治理的,但我国也可以通过技术和资金的投入,来帮助他们保护生态,这就是总书记提到的“生态外交”,以此来发展中蒙之间的关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3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