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通榆县脱贫攻坚典型系列报道之六打
2022/7/5 来源:不详打好“组合拳” 破解“扶贫难”
——记新发乡德胜村第一书记李元吉
新发乡德胜村位于通榆县西南部,土地沙化严重,地多井少,广种薄收。年初,通榆县财政局综合计划科科长的李元吉被县委组织部派至该村任第一书记,常驻于此。从此,他扎根农村倾情于民,在精准脱贫的攻坚路上打出一套切合实际的“组合拳”,让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的道路……
立足实际优化升级种植结构
7月初,记者来到德胜村,到达时正值午后,太阳炙烤着大地,今年通榆县旱情严重,而在田里的村民杨春胜却一点儿也不愁,他对记者说:“地里打了井,再不用靠天等雨了,今年还用了特别省水的膜下滴灌技术,收成没问题。”对此,第一书记李元吉对记者说:“要让贫困农民脱贫,就得先从田里做文章,在县财政局党委大力支持,经过积极组织协调,新打97眼井,配套套,还投资万,建设了亩高标准农田。”
农田基础设施完善了,如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又成了李元吉的一个“必答题”。经过多次调研和开专题会研究,采用“龙头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的模式,引入产业化龙头企业天意公司。为了让模式迅速,李元吉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挨家挨户的做工作,最终落实辣椒项目69.5公顷,覆盖一类贫困户户。同时,筹建高标准蔬菜平模园区,项目预计投入资金约万元。
在帮扶合作社方面,为了做大做强德胜村合财养殖专业合作社,李元吉年协调资金50万元。目前,合财养殖专业合作社准备扩建4栋羊舍,使羊存栏达到只,年出栏量只,年利润在60万元左右,预计三年带动40户贫困户脱贫,每户增收元。
心系群众打通为民服务通道
家贫愁事多,脚跛路难平。在德胜村,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都是李元吉的扶持对象。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李元吉结合村级组织规范化服务建设,带领村级组织开展为民服务,经常入户走访,听取意见建议,深入农户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想方设法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村里可怜的孤儿叫小苑,家里本就一贫如洗,而在年11月,身边唯一的亲人父亲苑某也因故死亡,只留下年幼的小苑枯骨伶仃的面对生活。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并受到良好的教育,李元吉找关系,跑部门,最终将小苑送入了省孤儿学校学习生活。“6月初,借在长春开会的空闲,到学校看了小苑,孩子不但胖了,也精神了,也很好的融入到新的集体。”李元吉说着说着,脸上不经意露出了开心地微笑,一种温暖与欣慰不禁涌上心头。
年秋收时的一场大火,让村民杨玉春家几乎一无所有。“当时正在地里干活,听到有人喊家里着火了,就立刻往家赶,可到了家门口,房子已经烧得差不多了。”杨玉春激动地说,“多亏了县财政局和李书记,不仅帮忙解决日常用品,还帮忙贷款3万元,解决了房子重修的费用。”
提升思想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在李元吉看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是顺利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保障。
“为了切实履行好第一书记的职责,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和‘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李书记组织党员和干部5次参加村两委会议,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村书记郑红海对记者说,“同时,根据上级组织部门工作要求和工作实际,李书记协助村党组织对村党支部日常考勤、干部坐班、作风建设等多项规章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补充和完善,实现了以制度管人、按照制度办事的工作局面。李书记还坚持实行村干部坐班制度,开展党员承诺践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一诺三联四帮’等活动。”据了解,在李元吉的带领下,德胜村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7人。
当一批思想扎实的领导队伍建立起来以后,也就为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扶贫,要从扶心开始,而把领导和党员干部的心扶正了,才能真正走进百姓的心里,群众的工作才得能顺利开展。”李元吉的这句话很朴素,也很实在。
版面编辑:马子越
信息来源:吉网
记者:王星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