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卡脖子问题女教授在盐碱地上种出优质

2023/1/30 来源:不详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

“种了好几十年地,从未见过这么高产的大豆!”收割机的轰鸣盖过了农户们的欢声笑语,响彻通榆大地。热闹的田垄间,一个身影引人注意。这一幕就出现在吉林大学的示范田里,躬身拾豆的是吉大植物科学学院教授、“吉大豆系列示范推广”项目的团队带头人王庆钰。年春天,年近花甲的她带着亲自培育的新豆种来到通榆,在盐碱地上种出了优质、高产的大豆。

王庆钰,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先后获得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吉林大学“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各类课题25项,累计科研经费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编写教材6部。培育大豆新品种6个,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登记科技成果5项。

多年尝试,终出硕果

大豆在我国的栽培历史近年,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年,受国际形势影响,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产业呈现被动局面,而科研水平不高,是限制大豆生产的因素之一。年8月,刚刚从海外留学回国的王庆钰放弃了自主择业和其他学校的高薪邀请,毅然选择了留在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从国家需求出发,开展大豆基础理论研究和品种选育工作。

年,以高产、优质、稳产且耐盐碱为育种目标,王庆钰团队着手培育大豆新品种。每年春天,他们所配置的成百上千个种子组合,都将踏上一段长达10年的旅行。经过亲本杂交、后代种植选择、鉴定试验、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与品种审定,才能走完它的旅程。从收集、创制余种种质资源,到亲自选配、杂交;从“五一”播种,到“十一”收获,从暑期跟踪调查,到寒假室内研究……节假日,王庆钰都与豆种相伴,年复一年地泡在田里。十多年的大浪淘沙,留下的豆种少之又少。但这些“精兵强将”依然面临挑战,将被派往不同地区,开始新的旅行。

年,在吉林大学与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王庆钰带领团队将15年心血培育的6个新豆种,播撒在了通榆大地上。等待出苗、结荚、鼓粒,历经两年试种,“吉大豆”3号、19号脱颖而出,表现出耐盐碱、高产等特性,被认为适于在此推广。多年来,豆种在时空旅行中“历练成长”,王庆钰也在忙碌与奔波中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把成果送到了农民的田垄间……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从收集种质资源,到吉大系列的第一个大豆品种问世,从亲本选配,杂交,再到选种,王庆钰教授都亲力亲为。对花粉过敏及其引发的哮喘让她难以平躺入眠,即便如此,她一直坚守田间。截止目前,已育成大豆新品种6个,累计推广面积.5万亩,增加经济效益近3亿元。

“田间课堂”,创造历史

盐碱地历来是通榆县的代名词,曾多用来种植大豆,但是,大豆产量低,人们大多失去了种植信心。怎样才能给他们打一针强心剂,让农民的心“活”起来?年年初,“吉大豆”项目一落地,王庆钰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驱车来到田间地头的王庆钰与团队成员换上方便干活的衣服,任由裤脚裹着泥巴,和老乡们一起除草、浇水。闲聊中,向他们讲解合理密植、精量播种与肥水一体化等关键技术。望着干农活比自己还麻利、起劲儿的王庆钰,农户们个个竖起大拇指,打心底敬佩这位不一般的大学教授。

在出苗、开花、结荚、鼓粒等关键节点,王庆钰是同事眼中有名的“拼命三郎”,工作起来特别忘我,领着团队成员跑完三个村子、五个示范点,贪黑返回长春是常事。到了收获的季节,“吉大豆”果然不负众望,不仅品质好,圆、黄、匀、亮,公顷产量也由—斤跃至—斤,创造了通榆大豆种植的历史。测产时,乡亲们都说:“王教授带来的是‘金豆子’!”欢呼的人群中,王庆钰显得格外兴奋,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被喜悦填满……

王庆钰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