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合力铸魂育人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三

2023/5/31 来源:不详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是学校三家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年获评吉林大学“三全育人”先进单位。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 大学和 学科建设目标,立足学院基础,发挥学科优势,协调各方资源,形成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力、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引领、以优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凝聚合力协同共进

“三全育人”是一个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动态育人模式,靠一个老师、一个团队、一个学院是无法完成的,化学学院注重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共同推进工作高质量开展。

在院内,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打通责任关口,试行多部门联席例会,及时总结经验、互通有无、发现问题、研究举措,提升人才培养的管理效益。同时要求学工队伍必须熟悉教务等业务,为服务学生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学院还推行、落实班主任制度。为本科3个年级27个班级选聘冯守华、于吉红等34位名师名家、 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实现了各年级、各班级配齐配强,走在全校前列。目前学院基本形成“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干部”抓学生发展的模式,由辅导员负责日常班级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则指导学生的专业发展,使更多学生了解科研前沿成果和发展动向,在促进班风学风、日常管理、班级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化学学院致力于搭建师生交流平台,打造独具化学特色的师生“面对面”午餐会,专业教师利用午餐时间,分享成长经历、讲述人生经验,为学生解答成长困惑,帮助学生明确成长方向、树立家国情怀,充分发挥 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师生双选会”,展示学科平台优势与科研成果,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百余个课题组、近千名师生受益于师生双选会。

在校外,学院重视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在低年级建立“点对点”“全覆盖”的“家校联动”机制,发挥家庭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弥补家长在教育中的缺位。同时,针对学生由中学向大学学习转变的不适应情况,学院加强对过渡阶段的引导,力争使每名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明确阶段性目标。在促进就业方面,学院深化院企合作、积极与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就业工作坊为抓手,邀请以徐金杰、张义等为代表的知名校友、企业精英到校作报告,为学生传授实际创业经验、提供 就业指导,与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理论性就业知识相辅相成。

传承初心出彩创新

文化传承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化学学院备受重视,学院师生终始践行“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院训精神,积极响应教育部推进本科教育回归初心、回归本分、回归常识、回归梦想的要求。同时,学院不忘创新学生的学习形式,依托学科优势,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如“繁‘化’似锦”“科学之美”等系列活动,“初探科研”成长训练营、“最美实验报告”等科研训练活动,普及化学知识、展示化学魅力,开展“新生先导课”“新生 课”等活动,强化爱校荣校教育。在纪念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诞生周年系列活动中,校长张希院士作题为《邮票中的化学与故事》的学术报告,讲述了邮票背后关于化学和化学人的生动故事,指出科学的进步需要充满创造力的想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在学习活动上的创新,化学学院的党建工作同样独具特色。学院牢牢抓住党的建设和学科发展建设两条主线,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党建工作新格局,通过开展“党建+”特色模式增强师生党员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为“引导式”的教育方式,发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年级大会等活动的重要作用,用身边的感人故事、感人事迹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院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系列活动,其中“我为祖国献祝福”微视频征集活动收到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70余位师生对祖国母亲的祝福,发出新时代化学人科技报国的时代强音,引发强烈反响;以纪念中国人民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组织党员代表余人次分赴四平、延吉等地开展党性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学生爱国热情。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应把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校史院史上,化学学院深入挖掘老一代化学人具有吉大特色、化学品牌的育人资源,不断丰富具有时代特点的育人内涵,创作“读懂中国”微视频作品,《如何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沈家骢》等视频资源,作为学生开学和重要活动的思政素材,在教学源头注入思政元素。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将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评价指标,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落实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强抓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领作用,于吉红院士、李乙教授等 教师带动全院师生深化执著奉献、爱岗敬业精神。在课堂管理方面,采取集体备课、新聘教师试讲试做、同行评价等形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2人分别获得年教育部“拔尖计划”实施十周年“突出贡献奖”和“ 导师奖”,1人于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获得宝钢教育奖“ 教师奖”。在课程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品牌特色。打造“金课”“创新示范课”,组织教学团队开展“化学原理”“元素化学”“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与社会”课程思政建设。在分类推进思政建设方面,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教学体系。在培养方式上,推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打通培养课程,本科四年级可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

“理论”“实践”双管齐下

亮点工作举措中重“理论”与重“实践”双管齐下。理论建设方面,学院通过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学习交流制度,探索并结合相应案例总结了如何有效实现“三全育人”的做法,并且发表在CSSCI检索期刊《中国大学教学》年第9期(拔尖计划2.0背景下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和中文核心期刊《化学教育》年第18期(“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学科导论课程育人路径研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现实作用,在学术活动上,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和学术活动,斩获年“ 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特等奖、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吉林省金奖等国际、国家、省部级奖项。在志愿服务上,学院建立两个社区支教基地,“希望之光”青年志愿者协会连续6年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义务支教,派出志愿者0人次,为困难家庭节省教育开支20万元。同时组织青年志愿者赴 贫困县通榆县参与科技扶贫,取得突出成绩,学院党委获得“吉林大学扶贫工作先进基层党委”称号。通榆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开展,高岩团队提出利用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的思路,即水在临界状态下具有酸碱自催化作用,秸秆和禽畜排泄物在近临界水的作用下能转化为有机质肥料,实现变废为宝,年天意产业园的亩辣椒示范田使用了有机肥,每亩增产20%以上。

高岩带领团队成员研发的有机肥已在当地7个村的农田和蔬菜基地投入使用,多名贫困户因此受益。年10月17日,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之际,在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首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高岩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他的科研团队聚焦制约农业发展遇到的“秸秆焚烧”“畜禽排泄物污染”“盐碱地治理”等问题,实现了盐碱土壤的改良,解决了传统有机肥生产周期长、秸秆燃烧和畜禽排泄物乱弃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问题,为建设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吉大化学”的解决方案,在全国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化学学院在“三全育人”工作推进过程中,践行“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院训精神,始终坚持学院特色的“三基教育”——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实验技能,培养兼具扎实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新课题”,注重以党建发展促育人、以学科文化促育人、以内涵建设促育人,全面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步入新阶段。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0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