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升起的地方

2022/8/8 来源:不详

——记吉林省通榆县八面乡阳光村驻村工作队

在全国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把百姓的事儿牢牢记在心里,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始终如一地践行着驻村工作职责,用实际诠释着党员的宗旨,在阳光村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驻村工作队一行三人,第一书记刘宝军,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深谙农村的生产生活,对乡村振兴工作充满信心;队员蒋瀛宇,毕业于国家开放大学,是驻村工作队中农村生活经验最丰富的一个,热衷于乡村振兴事业;队员张进,毕业于吉林建筑大学,对农村房屋建设有很深的造诣,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三人均是阳光村的包保单位--通榆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三名优秀教师。他们于年7月1日接任驻村工作以来,访民情,解民意,了解全村每家每户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及时帮助解决村民的“争难愁盼”的事,他们秉持着“农民的事,无小事”的原则,全心全意地为百姓办着一件又一件的实事。

恪守驻村帮与扶,为民服务助春耕

年5月13日,一大早儿,自强屯有个叫王晨的农户给刘书记打电话,说自己心脏病最近严重了,一动就上不来气儿,一走路就嘚瑟,现在又正是播种期,种不上地干着急,自己又是残疾,看看村上能不能帮他一把。刘书记接到电话后,就和村“两委”商量,大家一致同意给他办免耕,于是刘书记就给乡里农机站张站长打电话,可是电话无人接听,等到下午四点左右,乡里开始布置每村的免耕任务,每屯10公顷,阳光村共90公顷。刘书记听到这个消息,兴奋致极,马上给王晨打了电话,告诉他马上去找社主任报名,指标少,抓住这个机会。他是他们屯最早报名又符合免耕条件的农户,他的种地问题得到了解决,后来,他逢人就说:“驻村工作队真办事,解决了我最大的难题,真是党的好干部!”

初心使命记得牢就业帮扶硕果丰

阳光村后郎屯有个农户叫马军,家庭一口人,边缘易致贫户,生活很困难,被纳入防返监测系统。驻村之初,刘书记就带领驻村的两名队员到他家走访,他的生活条件实在是困难到了极点,屋里东西又脏又乱,没有生活的气息。通过交谈,驻村工作队得知他这些年一直没有耕地,问其原因,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收入只有微薄的低保金和残疾人生活补贴,一年到头也就来元,除了他一个活人外,还有一头驴,这头驴不是每年都能生小驴,收入难以保证。他的情况深深的烙在了每位驻村队员的心里。走出他家,都决定要帮帮他。

之后,驻村工作队一有时间就到他家里了解更多情况,他们由最初的不认识到熟悉。

有一次,村里到他家拆除残垣断壁,他坚决不同意,后来村书记王天勇给第一书记刘宝军打电话,说明情况后,让第一书记到场帮忙解决,刘书记二话没说,开车就去了马军家,面对疆持的场面,刘书记仔细看了一下情况,要拆除的是他家驴圈的一面土山墙,当时刘书记合计着这一面墙重建铁皮的也用不了多少钱,就同意给他再建一面墙,于是顺利的把这面土墙拆除了。这一拆不要紧,马军三天两头就到村上找刘书记,询问啥时候给重建。刘书记从县里买来了沙子和水泥,准备给他重建,并让他把沙子和水泥运回家。可是不少村干部说如果给他建了,其他户怎么办,就会都要求村里给重建。刘书记均衡了一下利害关系,就让他自己盖,然后给他找个工作。可马军就是不相信驻村工作队,甚至带上草把驴车赶到村部,一整天一整天的相逼,可是驻村工作队没有理会他。后来马军的姐姐也亲自来过问,刘书记和驻村队员就详细地跟她解释和下一步对马军的帮扶计划。他姐姐是个明事理的人,听了驻村工作队坦诚的帮扶打算,他姐姐表示非常感谢,并表示今晚回去就跟找马军谈。第二天,马军的驴车没出现在村部。

因为马军的事,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开了一个专门会,会议由刘宝军书记主持,提出了帮助马军的计划。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说出如果帮他的措施,有的说给他分地,有的说给他点东西,解决生活难题,也有的说给他找个活儿干。经过大家讨论,最后一致通过让他当公益性保洁员,每个月有元稳定收入。

第2天,马军就上岗当上了保洁员。可是不到半个月,乡里就通知马军不能上岗了。第一书记刘宝军和村书记王天勇一起到乡里找党委王玉峰书记,得知因为他是边缘易致贫户,不是脱贫户,公益性岗位工资由光伏收益去支付,只面向脱贫户。这下可难坏了两位书记,后来,刘书记跟乡党委书记王玉峰提议让马军当村级自用保洁员行不行,王书记同意了。于是马军又上岗当上了保洁员。同年十月份,马军由于收入稳定从防返监测系统里退了出来。

时光荏苒,一晃到了年6月份,由于政策发生了改变,边缘易致户也可以当公益性保洁员了,于是第一书记刘宝军找到乡里刘玉岭副乡长,提出了给马军转为正式公益岗的请求,他是个爽快人,当场就同意了。至止,马军有了固定的工作,家庭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对驻村工作队佩服得五体投地,经常跟工作队说:“兄弟呀,之前都是马哥对不起你们啊,细想想这三十多年,谁真正的管过我,是你们来了,帮我这帮我那的,你们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人生,现在马哥活得非常有奔头儿,我一定好好干,不辜负你们对我的帮助。”

千方百计解民意驻村工作结深情

年冬天,通过入户走访,阳光村驻村工作队了解到保龙山屯的脱贫户单立军脚受伤了,没法外出务工,生活很艰难。离婚后,孩子一直在外和她母亲在一起,家里只有单立军一个人,因脚伤干不了活儿,自己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他母亲和他一个院儿,但单立军总是把自己关在自已房里,很少与其他人交流。于是他母亲曾偷偷地跟刘书记说,怕他得抑郁症,让刘书记帮开导开导。刘书记先试探性的跟他聊了几个简单的问题,打消了他的顾虑,当他走上正题时,刘书记抓住切入点,深层次地跟他在婚姻、事业、子女教育上进行了交流,他像是打开了话匣了,说个不停。刘书记用实例对他进行了规劝,聊得非常开心,打开了他的心结。一次次的接触多了,聊得也更多了,他把刘书记当成了无话不说的兄弟。他住的房子因冬天大雪来的早,没能及时把柴禾运回家,不舍得烧而特别的冷。于是,刘书记把驻村工作队的唯一一个电暖风送给了他,让他感受到冬天里的暖。为了让他的脚伤快点好起来,刘书记把自己种的红花给他拿来,让他泡脚,希望他早点康复。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单立军的脚好了,3月份便出去打工了。他母亲拽着刘书记的手说:“孩子,婶非常感谢你,你帮了我们大忙了,让我儿子从阴影里走了出来,有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还在生活上处处关心他,帮助他,像你这个样的驻村干部真不多!从今往后,你就把这儿当成自己家,工作闲了就回来,叔婶随时欢迎!”

大火无情人有情,党员救火写新生

年4月8号,通榆县八面乡阳光村村部,村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驻村工作队正在学习党课,由第一书记刘宝军主持讲解,正在大家聚精会神的学习时,窗外突然传来嘶声裂肺的喊叫声,“救火啊”“救火啊”……

第一个冲出村部的是驻村第一书记刘宝军和村书记天勇,相继而出的是驻村工作队员张进和蒋瀛宇,身后相随的是村委副主任南青林,村监委主任邢士东,以及其他参加学习的党员和村干部。救火的声音是从村部后面传来的,喊救火的是村里的党员王天强和在无房户居住的白龙清老人。浓烟从白龙清老人居住的房屋门冲向天空,水火无情人有情,第一书记刘宝军奋不顾身第一个冲进浓烟,驻村工作队员蒋瀛宇果断的将电源切断,防止电线着火造成更大的火情,大家也相继冲进屋里,但屋里的烟太大了人根本无法进去。经询问知道,白龙青老人的老伴还在屋里,情况十分的严重,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书记刘宝军奋不顾身的冲进浓烟里,冒着生命危险将白龙清的老伴从屋里背出来,刘宝军在通榆县职业技术学校工作,时任通榆县职业技术学校党办副主任,并在学校担任教学任务,在年7月1日被派到通榆县八面乡阳光村担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刘宝军上任后,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一心朴实的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当中来,他主动担当起村党组织建设工作,并走访了全村的脱贫户,监测户,详细了解每一家的情况,按不同情况解决每一个家庭的问题,帮助每一家策划如何增收,如何稳定收入。屋里的浓烟越来越大了,村书记王天勇和党员王天强在村部端来了水,匍匐着爬进屋里,将水浇向火源,在村书记王天勇和第一书记刘宝军的的带领下,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火情终于得到了控制,后郎屯社主任张立国去井房将水给上了,驻村工作队员张进、蒋瀛宇,钟志峰等人轮番冲进屋里浇水,进一步控制住火情。这时村书记王天勇组织大家轮番看守,防止火情复燃并将屋里剩余的柴草运出,村书记王天勇,今年48岁,军人出身,在部队服役17年,年复员,在年3月被选为阳光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勇上任后,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民办事,带领全村村民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在大家齐心协力救助下,终于将火扑灭,原来白龙青做饭烧火时,灶口离柴草堆太近点燃了柴草堆引起了火灾,幸好发现的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王天勇书记和刘宝军书记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帮着把白龙清老人着火现场清理干净,消除安全隐患,又将屋里屋外收拾干净,刘宝军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蒋瀛宇将白龙清老伴从村部背回家里。白龙清老伴是个瘫痪在床的残疾人,自己没有行动能力,日常起居都要靠人照顾,这次火灾如果没有刘宝军书记把她背出来,她就有生命危险了,她对刘书记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尽。后来钟志峰说:“咱们阳光村这两个书记可真行,遇到事真往前冲啊,一个救火一个救人”。这才是大火无情人有情,党员救火写新生。

请医生到村义诊铸村民健康防线

  6月30日,应八面乡阳光村第一书记刘宝军、村书记王天勇邀请,医院组织科室专家到八面乡阳光村开展义诊活动。

这次义诊活动,得到了医院张伟院长的大力支持,精心组织了妇科、眼科、软伤疼痛科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义诊。活动现场,就诊的村民络绎不绝,医院医护人员耐心细致地为当地村民解答有关眼科疾病、妇科疾病、关节疼痛等常见病知识,并免费提供测量血压、

妇科彩超、心电图、眼科各种仪器检查、疼痛诊疗、健康咨询等服务,现场还对一些常规的病症开具处方和交代注意事项,向村民送去了温暖,送去了健康。

参与活动的群众表示,通过此次义诊,让他们对自身

的身体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很感谢医护人员能够走进基层开展服务,让大家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觉得这种形式拉近了与医护人员距离,解决了平时生活上遇到的疑惑,医院的医护人员经常开展这种活动,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千里查找烈士档,圆梦得成又遇亲

  在驻村期间,我们驻村工作队来到保龙山屯侯中菊家入户走访,老人家已经79岁高龄,年老多病,靠着低保金生活。她说:“我应该是烈属,但是由于当时年幼和事过久远,无法证明我是烈属的身份。据母亲(已故20年)讲,我的祖籍是山东省广饶县,三岁时母亲和继父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杀逃亡到了东北,亲生父亲叫李士学,是地下党,在为共产党送情报的途中惨遭杀害,与老家的亲人早已失去了联系。”他们听后决心帮助老人,但是这点儿隐隐约约、支离片碎的信息,为寻亲的道路上增加了太多的难度。

  青山不老,先烈革命精神永存。为了能够把老人父亲的高尚荣誉得以回归,革命先烈的鲜血没有白撒,了却老人日思夜想的期盼,做好烈属关爱、抚慰工作,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他们说干就干。

三人立即分别在手机上百度起来,由于初次寻亲,业务不熟,近三个小时的查找,山东省英雄烈士名录也没有找到李士学的名字。带着太多的无奈,只好回到了宿舍。晚上,他们三人一直研究到深夜,决定明天利用休息时间去县里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和民政局优抚科碰碰运气。在县里经过一上午的电脑查询和翻阅无数的纸质档案,可惜一无所获。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们只好继续百度,只查到了广饶县征兵办公室的电话,说明此事后对方回答说:“抱歉了,这不是我们的业务,我给你广饶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电话吧,你和他们联系一下”。表示感谢后,他们紧接着拨通了退役军人管理局的电话,他们又说明此事后,工作人员立刻查找,结果还是查无此人,但是对方热情的给了他们广饶县烈士陵园明主任的电话。他们再次拨通了明主任的电话,明主任详细记录了寻亲的线索后,让明天等消息。第二天,经过查找后也是杳无音信,明主任说:“经过陵园多人全方位仔细的查询,没有李士学的名字,但是你们不要灰心,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你们”。明主任的热情和敬业精神让我们感动,更加坚定了驻村工作队帮助寻亲的信心。线索又中断了,最后的一丝希望又破灭了,百思不得其解的无奈中,他们又多次来到侯中菊老人家,无数次提示关于她父亲的信息,老人无意中说:“我爸爸的乳名叫小晖”。听到此线索他们豁然开朗,能不能在革命时为了隐藏地下党的身份,改名叫李士晖呢?于是,带着唯一的希望他们又拨通了明主任电话,明主任仔细的查询后说:“太好了,在大码头乡高港村长眠一烈士,名字叫李士晖,已修建陵园,该村是烈士的家乡”。听到这个信息,他们高兴的手舞足蹈起来。可是明主任又说:“无法证明老人与烈士是父女关系也不能是烈属”。这又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经过他们的商量继续百度高港村村委会的电话,村书记热情的与他们交谈起来,表示一定会尽力调查此事,让他们放心。过了几天,他们又拨通了村书记的电话,村书记说:“经过我们村里的多名老人讲,李士晖烈士原名李士学,乳名小晖,牺牲时确实有个三岁女儿,现已失踪,失踪时妻子(刘红兰)携女孩(李慎)为躲避敌人的追杀和一侯姓男子(侯广顺)假扮夫妻逃亡到东北,村里老人可以联名签字证实,并且已经联系到侯中菊老家的亲人,村里可以开据证明其父女关系,快递到老人家里”。尘封近80年的夙愿终于即将实现了。他们立即把消息告知明主任,明主任也开心的直叫好。同时,明主任也把李士晖烈士的简历和事迹利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12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