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车为床的高老师新华社新媒体

2023/5/31 来源:不详

新华社长春10月23日电(记者孟含琪)凌晨四点,空气清新。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边昭村,高岩从车里醒来,记录了最后一组数据,准备返程回长春。

这是今年高岩第50次从白城返回长春,也是他第50次在车上入睡。

通榆县处于盐碱地区,土地贫瘠,粮食连年歉收。年起,吉林大学确定“液化秸秆改良土壤综合利用”项目为校地协同扶贫重点项目,高岩是项目负责人,任务是利用近临界水的作用,将畜禽粪便与秸秆像“高压锅煮肉”一样转化为液体和颗粒有机肥,既能有效改良盐碱地,还将秸秆变废为宝。

高岩说,第一次来边昭村考察时,数十个村民围在乡道两侧,眼神充满着希冀与渴望。当地地广人稀,人均占有耕地22亩,居全省前列,但大多耕地都是盐碱地,粮食亩产不到全省平均产量的二分之一。

“农民们穷怕了。”深受触动的高岩决定在这里开展产业转化。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高岩正在做实验。新华社记者林宏摄

起初,高岩在一家养殖场做实验,一边是高压实验设备,五米不到的另一边就是粪堆。夏天,苍蝇遍布,直往脸上扑。高岩的车距离实验场地大概50米,每次回到长春洗车后,一周内他还能在车里闻到鸡粪味。

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毕见波第一次见高岩,是听说吉林大学有个项目要在当地落地,“象征性”地去看看。但他完全没想到,一位来自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的老师,在苍蝇围绕中铲着鸡粪,大汗淋漓。更让他意外的是,高岩几乎不在当地宾馆入住,而是睡在车上。

由于实验开始后要定时跟踪数据,每隔两三个小时,高岩就要记录一次数据,住在车上最方便。并且,他在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只能在周五晚上贪黑开车来白城,周一早上起早回学校。

“我也完全可以在学校实验室里做研究,不这么奔波。”高岩无数次跟自己说,但他忘不了第一次来时村民们的眼神,无法做出使自己更轻松的选择。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高岩正在查看作物长势。新华社记者林宏摄

高岩的行为打动了毕见波,他与吉林大学共同出资成立公司,致力于将该技术产业化。高岩搬到了环境更好的地方做实验,结果也令人喜上眉梢——使用秸秆液化液对玉米增产明显。

近两年,当地盐碱地得到改良,粮食产量提升10%以上。

天已破晓,高岩驱车行驶在返程路上,金黄色的稻子颗粒饱满,预示着将是丰收的一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0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